- 積分
- 2466
- 貢獻
-
- 威望
-
- 精華
- 閱讀權限
- 150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收聽
- 性別
- 保密
- 好友
- 聽眾
|
微信是人們常用的通訊工具以及辦公軟件,微信群更是溝通工作的重要途徑,工作群、業(yè)主群、家長群、親友群、同學群……,各種微信群已然成為多數群眾聯系感情、溝通工作、解決問題的重要平臺。 霍邱公安順勢而為,在全縣組建了413個“網上警民議事廳”工作群,全部由民警擔任群主,旨在警民協力維護轄區(qū)治安穩(wěn)定,第一時間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讓信息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。自工作群運行以來,回應各類群眾咨詢2萬余次,服務群眾5000余次,化解矛盾糾紛600余起,發(fā)現各類隱患100余處,實現了民警“面對面”的傾聽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意見和需求,“鍵對鍵”的解決群眾遇到的難題,打造了一個個“指尖上的警務室”、“家門口的派出所”。
090105r9sltlg2pplsgbtt.jpeg (88.33 KB, 下載次數: 1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0-31 09:01 上傳
2022年10月22日13時許,霍邱縣公安局臨淮崗派出所民警在“莫店村警民議事廳”微信工作群發(fā)布兩條法制宣傳信息,一群成員儲某磊隨后在群內對民警大罵并口出狂言,造成惡劣影響。
090105fkg3vk53z33b3k2k.jpeg (51.58 KB, 下載次數: 1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0-31 09:01 上傳
10月24日,儲某磊經傳喚到案后,對自己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。經調查得知,原來儲某磊在進六安火車站時,因核酸結果未出,導致無法上車而心中不快,恰巧看到民警彼時在群內發(fā)布的信息,為發(fā)泄個人不滿情緒,便在該微信群內用語音對民警進行辱罵。 經過民警的批評教育,儲某磊認識到了錯誤并在微信群內公開道歉。同日,儲某磊因尋釁滋事被霍邱縣公安局依法行政拘留。
090106b9bdt2tlngmb95a5.png (99.96 KB, 下載次數: 1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0-31 09:01 上傳
某日,韓某正和幾個朋友在微信群聊天,結果聊著聊著,他就對著同村的村民貢某進行了一頓語言輸出,罵了整整5分鐘,語言粗俗、氣焰囂張。 韓某是罵舒服了,但另一頭的貢某就不爽了,被人這樣“輸出”,他真是越想越氣,于是便報警了。警方當即展開調查,據韓某交代,他平時與貢某并沒有糾紛,倆人平日里關系也還算不錯,當天口出狂言只是為了幫同村村民打抱不平所致,所以才會在微信群里無端辱罵貢某,說白了也是為了泄憤。然而,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,韓某因故意辱罵他人,被依法行政拘留10日,并處罰款300元。
090106ezc3fg92zq5a8hlc.jpeg (50.68 KB, 下載次數: 1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0-31 09:01 上傳
賈某和孫某同為某小區(qū)的業(yè)主,同在本小區(qū)業(yè)主群內,兩人在小區(qū)業(yè)主群內討論小區(qū)改造問題時,因意見不合發(fā)生分歧,于是孫某在業(yè)主群內對賈某進行辱罵,發(fā)布帶有侮辱性的文字。賈某要求孫某道歉遭拒后,到法院提起訴訟,要求孫某消除影響,恢復名譽,賠禮道歉。 法院經審理后作出判決: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,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侮辱、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權。賈某在小區(qū)業(yè)主微信群討論小區(qū)改造相關事宜時遭到孫某辱罵,孫某的行為侵害了賈某的名譽權,依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第一千條、第一千零二十四條之規(guī)定,孫某應以書面形式向賈某賠禮道歉,恢復名譽,消除影響。本次案件產生的案件受理費由孫某承擔。
090106rmaoychhthhanshy.png (25.51 KB, 下載次數: 1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0-31 09:01 上傳
錢某和武某本是關系不錯的朋友,并同在一個微信群內。一天,雙方因開玩笑發(fā)生口角。武某一氣之下在微信群中,用另一微信號發(fā)布了一條針對錢某人身攻擊的信息,其內容極具侮辱性。錢某發(fā)現后,于當日下午向派出所報案。冷靜下來的武某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,承認自己在微信群內辱罵錢某的事實,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。后因賠償問題雙方未達成一致,錢某訴至法院。法院認為:武某在微信群內發(fā)布辱罵他人的信息,這條信息的發(fā)布在一定范圍內降低了錢某的聲譽、形象等社會評價,客觀上侵犯了錢某的名譽權,并造成一定影響。但鑒于武某在事發(fā)后主動投案并接受處罰。在兼顧法理與情理的基礎上,最終判令武某在微信群內向錢某公開道歉,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。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條 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、恢復名譽、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,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。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(guī)定的民事責任的,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報刊、網絡等媒體上發(fā)布公告或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(zhí)行,產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。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、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。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、聲望、才能、信用等的社會評價。 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第二十六條規(guī)定,有其他尋釁滋事行為的(其他尋釁滋事行為:包括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,制造事端,擾亂公共秩序;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,破壞社會秩序,尚不夠刑事處罰;編造虛假信息,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,在信息網絡上散布,或者組織、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,起哄鬧事,造成公共秩序混亂,尚不夠刑事處罰等),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;情節(jié)較重的,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。 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第四十二條 第二項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,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;情節(jié)較重的,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。 《刑法》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,情節(jié)嚴重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。
090106bbtbtfbs5erjb4jw.jpeg (12.85 KB, 下載次數: 1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0-31 09:01 上傳
網絡不是法外之地,群內發(fā)聲一定要嚴格遵守《互聯網群組信息管理服務規(guī)定》,在微信群中辱罵他人屬于公然侮辱,相對于電話和短信等方式影響范圍更大。若發(fā)表侵害他人名譽的言論,還會承擔民事責任、行政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。微信群雖然是虛擬空間,卻不是法外之地,在微信群隨意罵人、散播謠言等,均屬于侵權行為。網絡雖具有虛擬性,但也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更不可以成為報復他人的“異域空間”。在法治社會,我們的言行均受到法律與道德的約束。對于受到辱罵的人,應當注意證據的收集和保存,以便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 今后,“網上警民議事廳”的群主民警將持續(xù)引導群眾規(guī)范個人言行,對不聽勸告的果斷清除出群,把清朗的群空間留給更需要的群眾。對在群內實施違法犯罪的人員,堅決依法打擊,絕不手軟。 |
|